名人自传读后感
名人自传读后感(一)
——《印度总理尼赫鲁》读后感
尼赫鲁,印度阿拉巴德(新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1889-11-4至1964-5-27。
尼赫鲁是印度1947年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理,也是世界反帝、反殖民、反种族歧视,在民族独立解放中的一面旗帜,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即第三世界抑或说是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缔造者。
尼赫鲁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世界着名的剑桥大学。他性格内向,疾恶如仇,在童年和青年时代曾遭到殖民主义的歧视和刁难,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从小在思想上就种下了为民族自由、独立、解放的种子。大学毕业后从一名律师在较短时期内就转入政坛,多是在父亲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步进入印度国大党的核心层。
自从进入印度国大党后,他的生活改变了,由一名律师转化为一名职业的政治活动家和政治领袖,曾为印度的民族独立奔走呼唤,29次被英国殖民统治者当局关进监狱,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政治目标。在圣雄甘地的感召下,在父亲的身体力行和榜样作用下,与许多民族斗士一道不解努力,不懈奋斗,通过30多年的奋斗,终于使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并利用在印度国大党主席的影响,首次出任印度历史上第一位总理。
印度独立后,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个人魄力、人格精神影响印度的对内对外政策,始终如一的致力于印度的强国富民之梦。他先后围绕民族自由、民族独立、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问题,施展自身的才能和超然的领袖风范,带领国大党和中央政府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国家。
印度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多年受英殖民主义的侵略和蹂躏。自独立后尼赫鲁为了使印度获得民族的完全独立,对内积极实行一五、二五、三五经济计划,致力于发展工业和科学技术,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取消士邦制、使用文官制度、发展教育、消除印度教与穆斯林教派之间的隔阂,使印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外他缔造了“不结盟运动”,并一生奉行“不结盟”政策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与美苏英等国家周旋,积极支持中国、亚洲和非洲等国家的民族独立,斡旋于各个国家的关系,发挥了杰出的外交才能,也奠定了他在世界上的领袖地位,成为各个大国争相依靠和利用的一张王牌。在外交上最大的贡献就是由他和埃及的纳赛尔、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发起的“不结盟运动”,以及在英法为苏伊士运河问题入侵埃及、苏联入侵匈牙利、美朝战争、比利时和英国染指刚果独立、印巴问题上都积极坚持这一外交政策,并成为第三世界无可辩驳的领袖和代言人,同时也为印度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发展赢得了发展上的空间和时间。
尼赫鲁是世界近现代史上难得的和光彩夺目的一名出色的政治领袖。有他,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他受到印度人民、世界人民,甚至是他自己的敌人的爱戴和敬佩。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其弱点也是较明显的:性格内向、清高、自负,往往对他人比较冷漠。中印战争、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是他的死结,由此而大大降低了他的威信,一生都未解决这一问题。总之,尼赫鲁毕竟不是脱离真空而存在的政治领袖。正是他的民族性,决定了他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为印度创建了一个民主自由政府,制定了良好的规则和法律秩序,而且为了民族的独立不移余力,终其一生的心血和汗水。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缔造和发起的“不结盟运动”为发展中国家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树立了一面旗帜,指明了方向,就凭这一点贡献,就应该在世界上受到尊敬。这得益于他良好的修养和知识铺垫,但凡伟人,除了个人努力外,更重要的还在那个时代,以及他不平凡而又坎珂的经历和自信。正如他经常引用印度的一句谚语:“大象站起来总是从容不迫。”
名人自传读后感(二)
——《孙中山全传》读后感
通读《孙中山全传》被伟人孙中山的人格魄力和领袖才能所折服。孙中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先行者。致力于中国革命他是付出了艰辛而毕生的努力,在双半社会的性质下,他身体力行,规划富国强民的《建国方略》,且号召和付之实践,虽然当时是空想,或者说是不现实的,但70多年后的今天把孙中山总理的梦想个个都变成了现实,说明孙中山的远见卓识和雄才伟略。
孙中山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一直处于急先锋的位置。初期,孙中山浪迹和游历海外20年,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停顿过,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民主义”,并贯穿在自己的斗争纲颔中,兴中会、同盟会到国民党。
中期,也就是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打碎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遗憾的是新政权拱手让给窃国大盗的袁世凯,从此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直到孙中山逝世也无法辗转结局,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状况下,既要反帝反封建,又要反复辟、反军阀,他仍能致力于推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感染和唤醒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战南北,发动革命,潜心开发和研究实业救国,但是,这种愿望与现实相差太远。孙中山的梦想和努力,以至于使治国方略一次次化为泡影。挫折和失败经常伴随着他,他的亲密战友相继离他而去,宋教人、黄兴、陈其美等等革命义士和领袖的失去,对他的打击最大。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他从没有灰心丧气过,就是这样,他虽身处逆境,也曾多次流亡,然而他的革命意志从未因此而衰退过,反而更加强烈。
后期,他致力于北伐、护法、护国以及民生问题的运动。同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张勋、陈炯明、冯国璋等军阀,甚至一大批革命的败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此同时还要对付革命阵营中的投机分子、旧官僚卖办,丧失民族气节的革命败类。可以说出生入死,面对威胁从不退缩,与政敌、与封建主义、与封建残余,与军阀、与帝国主义、与自己阵营中的动摇分子斗争,表现出他超然脱俗的伟人风采。他缔造了中华民国,并为之奋斗,最后死在斗争的最前列。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忠诚朋友。他的逝世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由于他的离去,他未进行的事业天然的交给了共产党来完成,蒋介石背离了他的初衷。从此以后,中国又进入了蒋介石20多年的国内独裁和黑暗统治。其启示:
(1)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振兴中华的意志始终不渝,人格精神和奋斗意志值得我们学习一生。
(2)他爱读书,学识渊博,口才和表达能力多数人不能企及,具有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与他的学习精神有直接的关系。知识就是力量,是他成就伟业的巨大动力。
(3)他具有开阔的胸襟,对同志甚至对动摇分子,曾经反对他的人。他能够团结不同政见的人,那些营营分子在他面前无地自容,显得极为渺小和可悲。
(4)他生活简朴,爱民如子,平易近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开明思想、民主思想、革命思想以及强国的愿望在当时比谁都先知、先行。
(5)阅历丰富,朋友遍天下,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华侨、有平民百姓。每天都高朋满座,讨论救国大计。他的阅历在我所了解的所有世界开国元勋中他是最丰富的,甚至是第一。
(6)他爱国,更爱自己的亲人,从不重亲乱政,谋取任何私利,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华彩辉煌,且富于传奇!
名人自传读后感(三)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文/曹梦瑶
《毛泽东自传》是毛泽东口述并亲自修改的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的极其珍贵的重要文献,也是唯一以自传形式出版的中共领袖传记,可谓“中国第一自传”。
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笔录,最早于1937年7月至10月以连载形式发表于美国ASIA(亚细亚)月刊,中文最早由汪衡翻译,以连载形式于1937年8月至11月发表于上海《文摘》(后改名文摘战时旬刊)杂志,并于1937年11月1日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了单行本。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毛泽东其特殊的经历和磨难。
本书以史说书,以书说事,以事说人,围绕《毛泽东自传》写作翻译出版的前前后后,从版本学角度对早期毛泽东传记进行系统研究,解谜尘封七十年的故事,披露鲜为人知的珍闻,细说历史轶事细节,集《毛泽东自传》收藏之精华,补中共党史文献研究之空白。
毛泽东诞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幼年见证父辈从负债累累到岁末有余粮,从贫农到富农的创业史,他下过地、紂ian.g恕⒘偬桔永锿废壬
智能推荐
- 下一篇:美文读后感200字
- 上一篇: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相关读后感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