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一)
第一次读李速的电影《洛丽塔》观后感,我没有什么反应,或许是读得有些粗心,或许是时候未到。第二次读时却几乎要涕泣了。
“我望着她,望完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一生最爱的人就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是怎样的一种深情,怎样的一种爱,可以让韩柏道出如此决绝的言语?我想一定是一种深入骨髓之爱!
面对如此深沉之爱,百炼钢心也要成绕指柔肠。试问谁能够无视,谁能够谁能够无动于衷?
然而有人无动于衷:洛丽塔。——这个被韩柏深爱着的小女孩。她说她没有爱过韩柏。
是因为年龄太小而无法领会情之深意之切还是她真的就没有爱过韩柏,我并不太感兴趣。我只对于韩柏的绝望心语倍感唏嘘——当你爱一个人爱到彻骨,爱到没有退路,她却告诉你从没在意过你。这是怎样的一种失落?这意味着你对她的爱不过是一厢情愿,你所有为她的痴情于她无关。她是你的全部,而你不过是她生命中一个小小的驿站。
世上没有哪种爱能够真正做到不求回报的付出的。爱如同一场投资,亦如一个赌注,如果我们押上了全部感情,是因为满怀信心,也期望获得相当的回报的。如何能够接受打了水漂的结果?这对你何啻是釜底抽薪?爱于是成了一个人的独舞,最为孤独的坚守。
如果,她的无动于衷能够减弱你对她的爱恋,那么只待时光之流慢慢洗去情伤,终极是能够重新开始,去寻觅另一段爱情。但实际上往往是不仅不能够丝毫减弱,还愈加添增思恋的分量。因为付出了全部的爱,心已经虚空了。此时你是无心的人。你的心在你爱的人那里。所以你无法将她忘记,你便也无法接纳另一个人。这是爱情最为悲切的结局。
那个你爱的人或许就在你的面前。你却只能绝然相视,不能爱她。横亘期间的或许不过一片纸的距离,却胜似万水千山、今生来世的距离。这是何等的一种绝望!
洛丽塔读后感(二)
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电子书《洛丽塔》,因为时间的不固定,只能在睡前倚在软枕里读上一小段。这部书描写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14岁幼童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为了独占洛竟违心娶了她的母亲,作为继父的监护权而接近洛并实施他内心的种种阴谋。纳博科夫的这部作品曾一度遭到非议,成年男子猥亵幼女,更何况这个女孩在书中是他继女的身份,这在社会舆论方面是不被认同的乱伦。在哪个国家都有背于宗教或道德。洛丽塔这三个字被标以各种声色舆论。中国人曾以:一树梨花压海棠,这种近乎鄙视嘲弄的口吻来定议西方的洛丽塔。
通篇看完,除了对主人公那短暂而明亮的生命悲哀外,我更多的是读到一个没有道德规范的亨伯特虐心的爱恋。在人类读书的名人名言的历史上,道德规范着我们做人的原则。超越便是大不逆。却从没有人真正关注到我们的内心。也许亨的做法过于激进,甚至有些低级和下流。但是一切都是因为他深爱着这个童话一样透明的洛丽塔。
悲哀的是,从头到尾,上演的是一个人的爱情。那个在亨看来纯真的天使,那个迷人的小妖精。只是和他玩了一场游戏。可这游戏却注定一场繁华落幕后的极尽残酷和悲凉。
洛丽塔读后感(三)
文/柳婷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这段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也是《洛丽塔》的开篇之语。
这本书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小说以狱中忏悔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汉·汉勃特的一生。主人公亨伯特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在狱中写下了这部自白,回顾他与洛丽塔的一切的一切……整个故事都是由亨伯特的口吻来回忆的。
亨伯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长得英俊高大。十几岁的时候曾想与他的初恋女友发生关系,但是最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做到,在得知了初恋女友的惨死之后,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从此便对所谓的“性感少女”产生了不可遏止的迷恋。长大之后的亨伯特一直放纵游荡,后来为了追寻某种家庭的限制结了婚,但是没过几年,妻子便背叛了他,嫁给了别人。而亨伯特事业有成,来到了美国。打算开始新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黑兹太太的房客,而黑兹太太是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女儿独立生活,这个女儿就是洛丽塔。(www.ztbxy.com)从第一眼看到洛丽塔开始,亨伯特的眼中便不再有其他人。他发疯一般的想象着她,意淫着她,他把自己的对洛丽塔的种种想念写成了日记,这种类似疯魔一般的日记记载着他对洛丽塔的“爱情”。日子本可以这么按部就班的过下去,他可以把洛丽塔当作他的梦中情人,而不做出任何非礼的行为,只在日记当中记录着这罪恶的一切。
只可惜日记出卖了亨伯特,夏洛特(原来的黑兹太太)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日记,愤怒不已,决意要和亨伯特离婚,让自己的女儿离开这个“魔头”。亨伯特哄骗她说那只是他虚构的小说而已,但是没有效果,夏洛特一怒之下出走,出了车祸横尸街头。在书的序言当中,作者已然交代了男女主角的结局,洛丽塔难产而死,亨伯特死于血栓。
然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决不能仅限于作品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要全面读解这部小说,我们还应了解这样一些背景情况:在一篇论述《洛丽塔》的文章中,纳博科夫曾告诉我们他最初的灵感来良于一幅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强迫调驯下作的画:“这幅素描显示了囚禁那可怜生物的笼子的铁栅栏。”显然铁栅栏被人猿当成了现实的必然限定。这幅画对一个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政治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囚笼的作者来说极富启悟,同时也给我们理解《洛丽塔》提供了一个切人点——汉勃特的人生囚笼;此外在《洛丽塔》之前,纳博科夫曾写过一个短篇《失望》,其疯狂而自觉的主人公——能看得出是汉·汉勃特的前身——设计了一项复杂的罪行,但这“完美的罪行”及记载犯罪实施的日记却显示了主人公无法理解:偶然的现实是不能操纵的,以及“艺术的创造远比生活现实来得真实。”这一认识在《洛丽塔》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
在作品中可看到,汉勃特在他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为他在欲望和占有之间设立了沟壑以后,竭力想跨越这沟壑:他始终在寻觅“宁芙”,甚至不择手段——委屈地娶了洛丽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着谋杀。可在到达了欲望那欣悦的彼岸后,汉勃特却处在了一个不停地逃跑——躲避的痛苦过程中,最终只是在监狱中他才从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是占有(也即是艺术创造而不是现实)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超越现实,所以在监狱里“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汉勃特用语言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丽塔摆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乐”境地。由此,汉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对艺术创造欲望的一个隐喻。
我倒是并不觉得亨伯特和洛丽塔有多可恨,如果说可恨的话,书中只有奎蒂尔是非常可恨的,其他的人,不管是谁,都只是自己欲望的罪恶的牺牲品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丑恶的一面,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审判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社会在这方面,引导一个良好的风气远比经济的增长意义深远。作者一开始就说,读者可能不会喜欢一部描写精神病的作品,但是我的初衷只是为了我们可以注意到生活中的危险之处,如同亨伯特这种心怀不轨的男人,如同黑兹太太这种自私的女人,如同洛丽塔这种任性的孩子,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而我们作为一个承担着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有必要避免悲剧的发生,为培养出更好的下一代而努力。
再来说说语言吧,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谐音,比喻之类的方法,唯一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是感觉作者总拿亨伯特和爱伦?坡比较,爱伦?坡的确娶了不满十四岁的弗吉尼亚,但是爱伦死的那么悲惨,我实在是不忍心拿他的故事来比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另外,我始终觉得这本书不是商业的产物,它描写的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智能推荐
- 下一篇:罗曼罗兰名人传读后感
- 上一篇:洛神赋读后感
相关读后感
-
无相关信息